龙岗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交出“美丽答卷”

条条道路可休憩 角角落落有新景

龙岗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交出“美丽答卷”

百丈山下临安西,双溪合流可舟楫,昔有宽庐卧龙岗,时和年丰在今夕。

昔日的龙岗,很美,浙西大峡谷、浙西大龙湾、浙西天池……如今的龙岗,更美,新增了龙岗绿道、汤家湾船埠、海绵公园……一个个节点串联成一条美丽风景线。

昔日的龙岗,物产丰富,国石鸡血石的唯一原产地,全国最大的坚果炒货食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集聚地;如今的龙岗,更显活力,党建馆、文体广场、展览馆等,这些变化,都源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。

自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启动以来, 龙岗镇牢固树立“抓小城镇整治就是抓乡村振兴、就是抓农村人居环境营造”的理念,同频共振、同向发力,全力打造“功能完备、整洁有序、靓丽风采”的龙岗城镇新形象。

公共设施更完善

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,改变的不仅仅是龙岗镇的镇容村貌,还有小镇的公共设施。龙岗地图、自然资源以浮雕的形式呈现在舞台背景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龙岗相关诗句出现在景观柱,龙岗红色文化、产业特色、人文历史等则图文并茂于围墙……这一切,你都可以在龙岗文体广场看到。

“广场舞台背景浮雕所呈现的是龙岗的地图,以及山水资源。景观柱的一面是关于龙岗的诗句,由龙岗本地书法家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徐正升所写,另一面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”龙岗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,改变城镇面貌是一方面,完善公共设施,让村民生活更方便是另一方面。

当然,文体广场只是龙岗镇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,以文体广场、展览馆、农贸市场为主的公共服务核心区块,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。龙岗展览馆就很好地展示了龙岗小镇特色、风土民情、人民风采、产业进步、发展成就。展馆设计从龙岗的历史、自然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、梦想六个方面展开,恰与浙西走廊上的“国石”——鸡血石“细、红、润、腻、温、凝”的六德相契合,映射出龙岗人民“细腻温婉、凝心聚力”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感召。

与此同时,龙岗镇还对位于龙岗街125号的农贸市场进行提升改造。据悉,改造提升后的农贸市场规划设有50个摊位,涵盖蔬菜区、水产区、肉类区、卤味区,每个摊位统一大小,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摊位不足,占道经营等情况。另外,市场内每一层都有1个洗手间,室外还建有公共厕所和停车场,极大地方便了买菜的老百姓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龙岗镇民国风的立面改造让人眼前一亮,成为其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分项。整治入户飞线850户,新增交通标示标牌25块,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80处,新增停车位352个……因为全域整治,龙岗镇公共设施不断完善。如今,穿梭在龙岗的大街小巷,每走一段路,就能看到小型停车场,或者是小型公园,停车有序,道路通畅,生活惬意。公园里,各色鲜花,沁人心脾;道路两边,精美的墙绘,让人赏心悦目。

党建馆

文体广场

龙岗绿道

龙岗大街

旧船埠公园

文化内涵更丰富

“1943年,浙西行署迁至龙岗汤家湾,这个楼是旧址”,“这边是昌化中学的旧址,校歌里面第一句就是龙岗脉起”……几天前,十余名退休老教师在龙岗镇相关人员的陪同下,到龙岗党建馆参观,一行人一边观看史料,一边回忆过往。“无论是革命史,还是奋斗史,都是很宝贵的财富,场馆的布局和设计,都很好地体现了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的主题,以这样一种方式,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,真的挺好。”其中一位老教师这样说。

龙岗党建馆位于龙岗镇汤家湾村,是今年龙岗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节点。记者了解到,龙岗党建馆于2018年11月,由原龙岗电信所改建而成,占地270平方米,其布局以“革命印记、改革岁月、时代华章”为版块,以“初心、使命”为主题,以“站起来、富起来、强起来”为主线,集中展示了龙岗的革命史、改革史和奋斗史,是龙岗红色文化和人文底蕴的展示窗口。

龙岗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镇,临安第一所中学——昌化中学就成立于此,浙西行署也曾迁至龙岗,在此地留下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。与此同时,鸡血石雕、山核桃制作工艺、彩凉船等非物质文化也展现出各自的光芒,让龙岗镇的文化更加鲜活。当然,不得不提的还有龙岗镇的“红色文化”。

1932年,昌化地区第一个党组织——中共龙井桥支部在龙岗镇龙井桥成立。支部建立后,党员队伍迅速扩大,到1933年上半年,龙井桥大多数村都发展了党员,并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党小组,党员总数超过20人……如此革命印记,以图文的形式,被记录在龙岗党建馆。

“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,我们充分考虑到本地的文化历史。一方面怎样把整治工作和文化展示相结合,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小城镇综合整治,把我们的这些文化元素更好地展现,这些都在整治工作启动之前就规划好。在整治过程中,我们坚持匠心打造,挖掘、整合、提升浙西民俗文化、红色文化、非遗文化,对党建馆、蚕桑馆、敬爱堂、六子桥等富有文化内涵的节点进行新建、改造、提升,把城镇特色、内涵融入建设的每个细节之中。”龙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废物利用更环保

身着丝绸的你,是否见过采桑养蚕?闲置在角落的旧水缸,是不是也能成为装扮?小溪里的鹅卵石,是不是也能浇筑围墙?在龙岗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,这些,都成为了现实。

位于龙岗镇下汤村的海绵公园,由原先的废旧小水电站改建而成。海绵公园包括池塘、停车场,以及池塘中央的小岛。小岛上,三只栩栩如生的梅花鹿,似在召唤。池塘岸边,一辆橙色的小火车格外显眼。据介绍,小火车是由龙岗镇当地的匠人打造,原材料则涵盖了旧水缸、老稻桶、旧门板、废弃的轮胎等等。原先被丢弃的“废物”,经过匠人之手,化腐朽为神奇,惊艳了大众。如今,废物利用改造的小火车,成为村里小孩子的“心头宠”。当然,也成为游客镜头下的“常客”。

记者了解到,龙岗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的废旧物利用,体现在很多方面。最常见的,莫过于小溪里随处可见的鹅卵石,以及山林之中密密麻麻的竹子。东至石下桥头,西至前山下大桥,全长2.05公里,沿昌西溪而建的龙岗绿道,就有很多鹅卵石和竹子元素。“绿道沿岸的这些农户,结合美丽庭院,围墙都是用小溪里的鹅卵石堆砌而成的,还有沿路的一些小篱笆和花盆,都是用村里的竹子制作的。”龙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。

61岁的汤德平家在绿道沿线,对于小城镇整治给家乡带来的变化,他笑着说,这是之前怎么也想不到的。“破旧的房子被拆掉了,建起了小广场。村里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茶余饭后还能到绿道走走,住得很舒心。”

如果说,鹅卵石和旧水缸等,成为龙岗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的原材料,装扮了城镇面貌。那么,手推车、风车、蚕架、蚕匾等传统农业用具,为整治工作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内涵。始建于1969年,位于龙岗镇汤家湾村下汤自然村南部的蚕室旧址,在整治过程中得以重修,并从农户家收集各种养蚕用具,陈列在室内。“这里面主要存放了一些传统的养蚕器具,大多是从农户手中收集来的。”在龙岗镇相关负责人看来,蚕桑曾是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,是一种传统文化,应该传承。

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,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精力和财力。龙岗镇废旧物利用改造的举动,让整治工作更加环保,节省了资金的同时,也让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。当然,龙岗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的用心之举,远不于此。电线杆、变电箱、老树、公园等都进行了精心装扮,还有随处可见的一只只小松鼠雕塑,似乎正诉说着龙岗镇坚果炒货产业的发展故事。

小镇昨日成追忆,今日换装展新颜。

龙岗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成效,少不了背后那些坚守在整治一线,默默付出的人。例如,参加工作仅三年的许珊,从党政办转岗到城建办后迅速进入角色,常常到半夜才能回家休息。几个月下来,她几乎跑遍了汤家湾村所有的农户,无论是项目施工人员还是当地村民,大家都亲切地叫她“珊妹子”。而龙岗镇所有参与到整治工作中的人,都跟许珊一样,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这场硬仗中,跑断了腿、磨破了嘴,通过全域整治,改变集镇面貌,提升广大老百姓的幸福感。

文/记者 潘鑫卉 图由龙岗镇提供

来源:【临安新闻网】   作者:   信息发布:黄晓强   添加日期:2019-01-08   
 

 

 
杭州市临安区龙岗镇官方网站 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
浙新办[2004]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