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彩画笔绘出斑斓人生——访龙岗文化站站长汤佳良

    吃得了苦,耐得住寂寞,常行走于山水之间,找寻灵感,也时常在夜深人静之时,独处一室,潜心创作。从“地摊”画像师到镇文化站长,汤佳良用五彩画笔绘出了斑斓人生。

    来到汤佳良的住处,推开大门,映入眼帘的便是围墙上一幅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。往里走,客厅正前方是民俗风味十足的荷花彩绘图,右边墙上又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。不同的笔墨、不同的色彩、不同的画风,在这个小院里面一同呈现,却丝毫没有突兀之感,细细看来,仿若每一幅画都在讲述着一段故事,画与画之间又相互映衬,互为补充。

    客厅的左边便是汤佳良的书画工作室,工作室并不太大,汤佳良的许多画作却都是在这里一笔笔绘就,一点点成型。

    “与画结缘要从小学的一篇课文说起。”回想起漫漫求艺路,年过五十的汤佳良记忆犹新。他告诉记者,时至今日,自己依然能完整的复述课文《神笔马良》的全部内容。文中马良不屈不挠、坚持不懈绘画精神感动了神仙,也深深打动了年幼的汤佳良。此后,每每面对着雨雯斜阳、和风绿野,感受于民风纯朴、乡情浓烈,汤佳良的心中都会激起一朵朵浪花,久久不能平静。

    靠着最初的梦想,汤佳良每天坚持练习画画,没有绘画书本就照着课本上的插图临摹,没有颜料就用铅笔白描。

    高中毕业后,一次偶然机会,汤佳良看到有人在街上画人像,他突然茅塞顿开。回家以后,立刻找到一位画像师傅拜师学艺。许是确有天赋,又许是勤奋使然,十多天功夫,汤佳良就开始帮师傅画画揽活了,没过多久,师傅就对汤佳良说你行了,可以走了。

    于是,汤佳良只身一人来到昌化县上,一条凳子、一个画板、一支笔,在街边开始了摆摊画像生涯。“一张画一元,一天画两到三张,这样的收入在当时还是很不错的。”但是汤佳良并没有满足于现状,此后几年,他辗转于龙岗、太阳、於潜、杭州等地,摆地摊、开设店铺、在工艺厂上班,十余年时间,始终没有离开画笔。

    1991年3月,汤佳良受聘龙岗镇人民政府文化站工作。生于斯,长于斯,家乡的一方水土不仅养育了他,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,最终将他的艺术造诣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。随着艺术门类的接触面不断变广,汤佳良对民间艺术的追求也有了更高的造诣,并先后被评为“临安市十佳书画作者”、“临安市民间艺术家”等,其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全国、省、市美展,其中,民间画《民间艺人》荣获全国一等奖。

    “十年磨一剑”,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种种荣誉,只有耐得住寂寞,才能保冷静和清醒。“还是想多学习,多提升自己。”谈到对今后打算,汤佳良表示,只有不断学习,精益求精,才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,走得更远。

    匠心铸就“工匠精神”

    也许,有一段朽木,也许,有一块顽石,在普通人的眼中弃却无用。但是在匠人的手里,能化腐朽为神奇,能炼顽石为璞玉。

    天下无不能之物,就像有人曾“嚣张”地吟唱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。

    无他,惟匠心耳。

    一颗心,如果具备了精想巧思,具备了责任与担当,具备了为其倾覆一生无怨无悔的执念,那恭喜,你已经是一个不平凡的人,是有精神的人。

    此精神名“工匠精神”。

    本报在五六月间,连续刊发了多位临安工匠的故事。有国家级的高级技工,有破解行业难题的技术能手。这些是上得厅堂的。但我们的记者,更是将眼光盯在了行走于阡陌,吆喝于市井的普通手工艺者。他们也是匠人,也是坚守于行,并执念创新与传承。有他们的存在,我们的生活才不是机械化生产的千遍一律,我们才能诉求个性化的差异。

    一丝不苟,精益求精,敬业敬岗,执着专注,是他们的共性。

    此共性名“工匠精神”。

    古匠人喜“敝帚自珍”,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,总是藏着掖着留一手。结果是想传的时候,已经是奄奄一息,斜眼歪嘴说不下去了。如今的匠人,就怕徒弟不够多,多才体现出自身的价值。像叶金龙,像钱高潮,出山的徒弟数十人;像江利静,也在担心手艺的失传。孔子曾经曰过:“学如不及。”求知永无止境。将自己的一滴水,在阳光的照耀下,聚焦,放大,让后来者更关注,予同行人更宽广空间。哪怕,只存在一瞬间。

    此传承名“工匠精神”。    俞小波

来源:【临安新闻网】   作者:戴桂霞   信息发布:黄晓强   添加日期:2016-05-23   
 

 

 
杭州市临安区龙岗镇官方网站 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
浙新办[2004]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